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韦安标”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关键词:东川 农村饮水 水质安全 应对措施
东川区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边缘,地处东经102°47′~103°18′,北纬25°57′~26°32′。东邻会泽县,南接寻甸县,西靠禄劝县,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南北最大纵距84.6km,东西最大横距51km,国土面积1859km2。总人口31.17万人,农村人口20.07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4.38%。近年来,东川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考虑量的多,谈论质的少,大部分地区农民仅仅是解决了饮水难问题,但仍未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很多农村还未喝上安全卫生水,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令人担忧。
一、东川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东川区自2005年开始大力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解决水质不达标、饮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四种饮水不安全类型。截止2015年底,东川区共投入8523.65万元,建成地表水水源的集中式供水工程203件,其中:供水规模每天在200-1000m3的有25件、供水规模每天在20-200m3的有160件、供水规模每天在20m3以下的有18件,受益总人口19.43万人(包括学校人口6994人)。经过近10年的建设,全区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村居民饮用水的水量问题,但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饮用水的水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根据《昆明市东川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2016年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16年东川区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覆盖全区6个乡镇,全区在枯水期、丰水期共采集、监测水样68件,合格19件,合格率仅为27.94%。其中:监测4所学校(阿旺向阳小学、阿旺中学、阿旺小学、乌龙镇中学)4件水样,合格1件(阿旺向阳小学),合格率仅为25.0%。经过监测分析,不合格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含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和感官指标(含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嗅和味、色度),造成指标不合格的原因是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水质未经过完全处理。因此,东川区农村饮水水质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
二、影响东川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因素和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造成东川区农村饮用水水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水源地污染,饮用水输送、处理环节不当等。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即地质本身形成的富含重金属离子等问题。
(一)在饮水水源的选择方面。东川区农村供水的水源选择主要为浅层地下水及山泉水,基本上都是由农户在没有水质采样化验报告、勘测资料的前提下自行开采,造成部份供水设施建成后水源不足或水质不符合饮用标准。优质水源应首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水源水质要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避免选用污染水源。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水源布局的合理性,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工程建设时水源选择不符合本地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要求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二)对水源保护监管方面。对水源保护的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主要的污染源缺乏有效监督;其次是由于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对水源保护意识薄弱,对水源保护的技术水平偏低。
(三)在工程建设方面。一是由于工程费用投入较少,一些必需的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较大居民区、学校等没有建造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建设的工程供水规模偏小,没有净水设备,用于工程更新、维修的资金也难以全面解决。
(四)在水质检测体系方面。东川区的水质检测工作主要由区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定期对水质情况进行抽查检测。但由于农村饮水水源存在点多面广等原因,有关部门对水源水质的追踪监测投入不够,这是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因素之一。
三、东川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确保农村饮用水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东川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同时应加强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巩固提升改造。
东川区存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很容易造成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针对于此,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水源的选择应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地表水易受到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使用地表水时,水源位置应选择在植被较好、没有农业、工业生产的区域,同时采取水质净化措施。在同等条件下,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易于防护,卫生条件好,富含地下水的区域应优先选择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
(二)严把水源工程关。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应建立坚持在水源工程开工前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并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
(三)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应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划分不同的水源保护区,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强化水质监测。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工作。为了防止水的污染,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质检验制度。水源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水源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污染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水源水质监测与评价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和水质评价等内容。其中具体监测项目可针对不同水源,按水源环境质量标准及水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五)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是在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安装水质净化设施、整村推进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水平,提升供水保障率和供水水质。东川区已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计划在2016-2020年投入7190.58万元,对全区25处水源进行改造,新建水厂74座、常规水处理设施1套、一体化净水设备74套、消毒设备79套、更新配水管网2016.36km,受益人口12.63万人。这些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把东川区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巩固住、不反复,全面提高全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四、结语
农村是东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村基础薄弱、水资源总量不足和水质不达标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东川区“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建设,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对建设东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与昆明市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农[2004]547号)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12月)
[4]《东川年鉴》(2013年)
[5]《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
[6]《东川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报告》(2015年11月)
[7]《昆明市东川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2016年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情况的报告》(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