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杨琏”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参加《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交流》的汇报
昆明市盘龙区水务局 杨琏
一、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简介
中国湖泊论坛自201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以来,到今年是第五届了,今年的湖泊论坛在美丽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我非常有幸随昆明市水利学会参加了本次论坛。以下,就参加本次湖泊论坛的收获做一个汇报。
第五届湖泊论坛于2015年9月22日在吉林长春开幕,本次湖泊论坛是由中国科协、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办,吉林省科协、吉林省水利厅、吉林省环保厅、吉林省林业厅、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协办的。
论坛的主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为我国从事湖泊综合治理和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深入剖析研讨我国湖泊保护、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把最新的学术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湖泊健康的具体举措,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论坛主题为:湖泊湿地与绿色发展。
9月22日上午开幕式后,大会召开了主题报告会,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院士做的《中国生态现状与未来挑战》;美国南佛罗里达州水资源管理署高级专家古滨河做的《浅水湖泊的保护和治理:以美国佛罗里达的阿珀卡湖为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郑丙辉做的《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防治策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宇做的《吉林西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经济发展》。
之后论坛分四个分论坛进行交流,分论坛分别为:湖泊与湿地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专题分论坛;湖泊与湿地水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专题分论坛;湖泊与湿地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专题分论坛;河湖水系连通与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技术专题分论坛。分论坛主要交流讨论的内容主要由专题报告、学术交流、互动发言、讨论修改专家建议书四部分组成。
湖泊论坛的最后一天组织召开了《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座谈会》,专题对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进行了研究讨论。
二、昆明市水利工作成果交流
根据昆明市水利工作安排,昆明市水利系统共安排10人参加了本次湖泊论坛交流,参会人员均为长期工作在水利、环保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几位还是论坛收录论文的作者。
论坛共征集论文136篇,经专家评审,共收录论文97篇,形成论文集发表,其中昆明市水利学会推荐论文5篇均被遴选。五篇论文分别为:曾光宇、王鸿武著《决策咨询的硕果—<滇池保护条例>》;柏绍光、崔松云著《蓄清排污改善滇池水环境的可行性分析》;崔松云、李显鸿著《2015年滇池蓝藻水华爆发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杨琏、何锋著《滇池河口前置库泥沙沉积效果分析》;曹一梅、崔松云、李显鸿著《滇池流域水资源开发潜力及承载力评价》。
三、论坛典型案例交流
论坛的最后一天,参会人员对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进行了专题交流。吉林省西部地区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历史上曾经河汉纵横、湿地众多,水草丰茂,是区域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东北鱼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这里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问题突出,许多湖泡干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长期性干旱、季节性泛滥,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013年初吉林省启动实施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工程依托西部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重大水利工程设施,构建引、蓄、灌、排相结合的工程体系,将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的生态体系贯通。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均引水5.34亿m3,区域内湖泡、湿地面积可恢复到5300km2,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70%以上水平。两年来,吉林省已投资5.3亿元先后启动实施了17个应急试点和关键节点工程。随着各项工作相继推进,曾经饱受干旱缺水困扰的西部地区已旧貌换新颜,正焕发出绿色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向海、莫莫格及周边干涸了多年的湿地湖泡得到补充和恢复,大量候鸟落户栖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对我区水利发展的思考
昆明市盘龙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北部,地处滇池流域,昆明市重点饮用水源地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位于盘龙区内,保护区总面积629.8km2(径流面积593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1%。其中一级保护区27.02km2,二级保护区259.24km2,三级保护区343.54km2。枢纽松华坝水库设计库容2.19亿m3,每日为昆明市主城区供水45万m3,占主城区总供水量的30%以上。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新时期我区水利工作的特点:逐渐从基础建设性水利向科学管理型水利发展;逐渐从单一的水利龙头向综合性水利发展,水利与环保、农业、林业、科技、城建相结合。
我区水利工作存在问题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局部水域污染比较严重,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民生水利发展滞后,还存在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低;水利工程管理严重滞后,“重建轻管,重用轻护”现象比较突出;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防灾减灾系统还未健全、小型水库坝塘病险问题亟待解决。
下一步水利工作开展思路: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改革制度,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加快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建立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依托滇池治理工程加快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水利工作的发展与展望:应用科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积极推进水利实践与科技研究示范的结合;整合水利工程、水文数据等资源,加强水利基础资料的收集研究,建设合理科学的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水利工作人员培训交流,培养水利、环保、科技创新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