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何丽芳 肖雁猛”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浅谈泵站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基本情况
我区作为一个紧邻滇池的农业大区,作为水利工程之一的泵站,更是保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工程设施。据统计,自五十年代到现在,我区先后建机电排灌站86座,装机13246千瓦。其中区管泵站40座,中型四座,小型36座,这些泵站设施的建成,为抵御旱涝灾害,保障全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区的提水工程设施(泵站)大部份始建于六十年代初,许多设备多已超出使用年限,由于超期服役,积患较多,检修成本较大,同时也给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隐患。泵站的运行管理中,管理体制界线不清,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长期以来管理体制都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自收自支核定。运行管理费靠的是农灌水费收入,农灌水费是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水价机制难以形成,水价偏低,农灌用户节水意识又较差,水资源浪费较大,使得供水成本不能收回,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从而更谈不上形成供水产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做到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泵站管理工作中懂机电技术和真正能胜任修理工作的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2 泵站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泵站设施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使用年限长,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功能衰减。
设施的老化是目前泵站管理面临的一件困难事,我区区管水利工程设施除1994年新建的虎山泵站,1998年新建的鸽子窝泵站,钓鱼台泵站更新等外,极大部份工程都是始建于六十年代前,都是运行了几十年,一部分泵站已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有些泵站在建设时安装使用了许多性能质量不合格的机电设备;有些泵站建筑工程和设施年久失修、碳化、裂缝、沉陷、破损严重,事故频发,维修周期越来越短,闸阀、钢管锈蚀、腐蚀严重,严重影响泵站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现在泵站运行成本不断上升,管理费用不断增加。由于工程老化,灌排标准也在逐年下降。
2.1.2 设计不规范,运行可靠性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泵站可谓“先天不足”,有的泵站进水池设计不规范,导致进水池流态紊乱,并伴有旋涡、汽蚀、振动等现象,致使水泵效率和工作性能急剧下降。有的泵站出水池设计不合要求,导致水头雍高,水头损失大,机组效益下降。同时由于过去排灌站审批不严,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加上一些无资质的施工队伍参与提灌站建设,造成提灌站规划不科学、设计不合理、机组不配套,达不到有关标准,有的甚至不能运行抽水,提灌不能正常进行,从而造成资金浪费,改建又没有大量资金,只能是能用一时是一时。
2.1.3 运行效率低,能耗超标。
大多数泵站建站时间早,设备陈旧老化,机组磨损严重,平时维护少,即使是维修也只是恢复机组能运行,由于长期带病作业,效率低下,出水量一般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二。而输水沟渠、闸涵等配套工程更是损坏严重,闸门关闭不严,沟道漏水,至使水损糸数增大,从而导致能源消耗高,运行费用增加。
2.2 供水水费征收存在的问题
农灌水费收取困难的问题是近几年来较为突出的又一件难办事,随着群众自发性产业结构转变,带来水费收入逐年下滑,水费欠交数年年在累多,收取率逐年下降。如1997年以前平均水费收取率达到95%以上,2001年为92%左右,2003年—2004年为85%,2005年—2007年平均为81%,2008年为79%。余下年份均为75%左右。导致水费收入下滑的另一个因素是,水费的征收通常以每亩17kg稻谷折币计收,由于粮价涨幅不大(如1997年水费粮结算价为每千克稻谷1.7元,2002年为1.3元,2004年为1.6元,2007年为1.6元),而电费却逐年上涨(从每千瓦小时的0.118元到现行0.4元多),2010年后机提灌溉的收费标准虽然定为49元/亩。但每年的供水水费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工程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的需要。严重亏损,也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导致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2.3 运行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2.3.1 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方面的问题
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力量薄弱是水管单位多年存在的问题,在我区区管的泵站中,从业职工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精通电气的技术人员,因此对电器部份检修更是难以胜任。在文化方面,多数职工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缺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在业务技术方面,管理人员实际操作能力、业务水平低下,更缺乏管理经营知识。
2.3.2 工作人员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水管单位的管理体制都隶属于事业单位体制,工作人员只要在工作中没有大的过失,工资便可旱涝保收,从而致使许多人都养成了“手端铁饭碗,靠吃大锅饭”的懒惰思想。工作中缺乏主人翁意识,劳动纪律性差,没有一点积极进取的精神,就算是安排具体工作,一句“我不会”便一推了之,反正干与不干一个样,只要我守一个人在单位有出勤,尔又能奈我何?有的本来就抱着混日子的思想,即使是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学习,也有的人总是心不在焉,学而无果。
2.4 灌区用水时的节水意识问题
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但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各地都普遍存在。同样以虎山站的实际情况为例,在虎山一、二级站之间主干渠以下有100多亩农田,多数是高台子的地改田,不保水,种植水稻需要经常供水,由于地处上水口,放水闸门又较大,加上多数村民的节水意识较差,经常是有人开闸用水而无人关闸止水,使得水顺势流回滇池,因此造成供水的极大浪费,根据多年的供水统计数据分析,该部分灌溉面积的年耗水量已超过3000m3/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不相匹配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然而浪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破解。
3 解决问题的办法
3.1 科学的规划设计,精良优质的施工,适时必要的更新改造
规划设计初期,规划设计部门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多到现场实地勘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到日后管理工作方便,完善工程细节,避免“闭门造车”。工程建设时要认真落实工程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责任人,狠抓工程质量,严把工程质量关,避免劣质残次工程的出炉。对已老化或能耗过高的泵站要进行更新改造,保证机组高效安全运行,降低能耗,对于达到使用寿命的泵站,要及时更换机电设备,选择合适的水泵电机,使机组重新高效运行。
3.2 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加内部改革,实行管养分离,定编定员,竞争上岗,做到责权分明,定期考核,奖勤罚懒,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经济效益,真正把水利工程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3 规范泵站内部管理
加强日常维修养护工作,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人是管理工作的主体,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要以人为本,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让他们熟练掌握机电设备的操作规程,掌握维修养护技能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做到人人都能独立胜任本职工作。同时要本着“经常养护,随坏随修,养重于修”的原则。
3.4 加强用水管理,转变管水理念
依法管水,科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人水和谐。要想做到人水和谐,需要得到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既要根据各灌溉区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种植农作物进行科学的结构调整,又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农业供水水价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供需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业用水沟渠、供水计量设施的建设,做好节水宣传工作,提高农水利用效率,改革农业用水水费征收方式,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实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促进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从而使水管单位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4 结语
多年泵站管理工作的体会:造成这些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都不是单一的,其根源涉及多方面的社会因素,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靠水管单位,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及当地社会民众的积极配合,才能解决问题。但随着我区软环境建设、和新昆明建设工作的不断展开,以及各项新政策、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今后的泵站工程会越做越好,管理体制会更加成熟和完善,水利事业也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